牢记初心使命 投身崇高事业——深入调研访谈正在进行 从国家级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建设谈初心使命
10月2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访谈在匠兴苑学术报告厅举行。采访人把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团队负责人、经管学院院长严玉康教授、课题组成员等有关教师、领导请到现场与师生互动交流。市教卫工作党委主题教育指导组组长朱南勤、副组长刘伟也来到现场。校党政领导、中层及以上干部,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调研访谈活动。
活动伊始,大屏幕播放的视频对项目的建设背景、立项过程、教改成果等作了精彩回放。围绕“面向小微企业的会计人才目标确定” “会计专业教改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严玉康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立项的缘由及敢于吸收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立项的细节与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微企业可以做账吗” “小微企业如何做账”等问题困扰着工作在小微企业一线的毕业生,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就成了严院长立项的起因。而带领团队大量、深入的调研数据及来自行业专家的肯定则是他决定立项的支撑。
当被问到“6年来,2000多个日夜努力与付出,是如何坚持走过来”时,严院长动情地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多教师培养了我,从我走向教师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要把更多孩子培养成才的决心。”他表示,来到东海工作20年来,东海精神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持,领导的关心与鼓励是支持着他把事业做好、做强的精神鼓舞,而凝聚力超强的团队则是他一路坚持的力量源泉。他还分享了北京之行的所见所闻,并激动地谈起了9月10日在京召开的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自己作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等党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握手的情景。
经管学院副院长、青年教师吕薇接受采访时说,6年前的她刚刚加入教师队伍。而参与项目的经历使她从一开始时的迷惘,到后来通过调研的开展,调研方法与范围的确定,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6年来,严院长带领着团队没日没夜的研讨,以至于每个团队成员都形成了‘肌肉记忆’。什么是好老师?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更受企业与市场的欢迎,那么,这6年所有的付出就都化作为快乐。”她表示。
教学副校长尹雷方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殊荣,首先应当归功于严玉康教授及其团队长达6年的努力,这与他们始终坚持创新改革,探索实践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当然更离不开学校在方方面面提供的支持。”他表示,自己参与了项目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顶层设计过程,受益匪浅,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目前,已经把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学校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之中。
调研采访接近尾声时,校长项家祥发言,他说,“一直以来,东海学院都致力于建设成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高职教育的一块样板。目前,我们距离兄弟院校还有很多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级优质院校建设。”他强调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当下东海的最好成绩,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我们还会有更好的成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通过精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在前进行的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执着追求完美,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
市教卫工作党委、主题教育指导组组长朱南勤书记作活动点评。他指出,严玉康教授团队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东海争了光,也为上海高职高专争了光,对上海同类院校更是一个强大的精神鼓舞,也让高职高专学生坚定了学习信心。作为关心东海学院成长的老领导,他再次指出了东海学院四位创办人——曹助我等四位老教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强调了这是东海精神的内涵体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他要求学校在目前主题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找差距、抓落实,在全校树立标杆,进一步促进东海事业发展,推动东海人才培养取得更好成绩。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校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抓典型、树标杆,以鲜活生活的典型作为生动教材,作为“担当使命促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对照检查找差距”的时代标杆,扎扎实实把活动开展到实处,开展到每一个党员领导和教职工心中。
(通讯员 刘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