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70年变迁的共同记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展举行
10月28日,东海学院校史馆热闹非凡。在校史馆左侧,放置着“我和我的祖国”大型雕塑字,寓意为东海师生与祖国心连心;右侧是艺术学院学生的现场手绘展示,五位学生一字排开,他们通过现场绘画作品献礼新中国70年华诞。在他们的作品中,首先印入观众眼帘的是盘旋成形状如“70”的金龙,象征着辉煌盛世;其他手绘作品也是别出心裁:有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绽放七彩烟花的天安门城楼;有浓墨重彩的以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为背景、描绘70年历史变迁的百舸争流图;有明艳励志的“奋进新时代”;还有书有“70”字眼的国旗摇曳下的东海学院图文信息大楼及相关建筑图,精彩的画作吸引了师生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点赞。
原来,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见证新中国70年变迁的共同记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展举行了。校长项家祥、党委书记赵佩琪等校领导和师生们相继来到校史馆参观,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走进校史馆,里面陈列着的70件老物品打动着师生们的心,唤醒了大家独特的记忆。展品中,有《毛泽东选集》等党史书籍,有《白毛女》《小兵张嘎》等连环画册,还有BP机等不同时期的沟通工具、打字机、激光打印机、幻灯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科技产品及煤油灯、陶瓷罐、饭盒、保温瓶等独居时代记忆的生活用品。老物件印发了大家长久的思考与回忆:泛黄的《毛泽东选集》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吸引大家情不自禁地去阅读,温习党史知识,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结晶;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徽章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情感思绪……在老物件面前,大家热切地讨论着。党政办教师陈勤华说,“这是我保存的对上海公共交通凭证的记忆。从最初的车票到预售车票,再到公交卡、手机支付,公共交通越来越方便了。”老物品中的草帽和草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护理学院教师郝淑彦介绍到:“这种编制草鞋现在常常是作为装饰品挂在农家的墙壁上,意为‘辟邪’。”大家恍然大悟,纷纷表示“有趣”。“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写照和见证,被称为‘吃饭的护照’,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物品,在那个时代,粮票、布票、肉票……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走到哪都得排长队……”档案馆教师胡珺在给大家详细地介绍“粮票”。
展品中,有一个“大喇叭”静静地躺在展架上,它是见证东海教育事业发展的老物件。东海学院1998年在闵行滨江落成,2002年有了自己的大操场,与此同时架起了这个见证东海发展的大喇叭,它参与过无数次的升旗仪式、师生运动会及东海大小盛世。如今,随着学校软硬件的更新,早已换成草地音柱,大喇叭也被放进了东海学院的档案馆,但它无疑是东海学院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之一。同时作为见证者出现的还有激光打印机和投影仪,他们代表着一代东海人独有的记忆,共同见证东海学院的每一步发展历程。
当天,同时展出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70组数据对比,从这些数据中,观众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教育、交通、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数据对比,直观地感受到各国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人口及中国高校毕业人数增长趋势等,了解中国主要基础设施分布和中国工业的逆袭之路。“小数据,大视野。它们让我们领略时代变迁,感受新中国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位教师表示。
参观完展品,师生们还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对祖国的祝福。(通讯员 刘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