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综述
一、规划、部署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有制度、资源保证。
学校把思政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 “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社科部着力于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狠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社科部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作了一下工作:
(1)加强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根据2019年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南,目前高职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高本贯通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形势与政策》。由于教材体系的关系,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和交叉,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每门课的重点,梳理和调整教材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做好课程内容之间的贯通与衔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避免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减少学习态度上的阻抗,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改革考核与成绩管理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社科部实行平时成绩改革,强化作业过程管理,注重学习、思考、践行相结合。在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主要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整理,定期更新作业册。作业内容有基础知识巩固、教学实践作业、课程小论文等。然后进一步把平时成绩进行细化,对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册完成情况、实践教学参加情况、实践作业完成质量等都规定了相应的成绩比例和及格必须达到最低标准。这些改革举措,促进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不动笔,一考就通过”的懒学现象。
(3)鼓励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社科部团队齐心协力,团结上进,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以高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的体验式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体验理解的方法,通过诵读经典、新闻传递、讲中国故事、问题争辩、案例讨论、主题演讲、视频图像穿插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学感染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感知和感悟。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利用“钉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的尝试,把信息化、网络技术及案例教学有机嵌入教学中,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学校目前尚未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校领导拟举行专题会议,研究方案,创造条件,争取于2021学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
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学时。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学校思政课程现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另外增加社会实践6到8学时,学分为4;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另外增加社会实践8学时,总学分为4;设《形势与政策》16学时,学分为1。
社科部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三门精品课程。社科部完成各类教学微课23个。2019年,社科部教师参加上海市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比赛,获特等奖。
社科部参加上海市政府专项(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建设(规范化建设项目),已完成2018年和2019年两期专项建设,并通过验收。
三、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中国系列”课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高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校党政主要领导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专题讲课。从2017年起,原校长项家祥教授每学期给学生讲“最美中国”6课时,党委书记赵佩琪教授讲“青春无悔”4课时,副校长程龙根教授、尹雷方教授等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给学生讲授2-4课时的思政选修课。
四、定期开展动态调研,热点难点把握及时
从中央的重视和要求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以推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再次提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要求我校继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建设。
我校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5月份,参与由“全国高校师生基本情况滚动调查课题组”组织进行的“2019年高校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9月份,对入校新生进行“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新生调查问卷(2019级)”。
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常规项目暑期新疆家访工作,家访使老师与学生的“心”更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更近了、家访实现了立体化的教育。
五、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原版外文教材引进和使用的审核管理制度,把我仪式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一是加强课堂和教材建设管理。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质量保障体系,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领导听课、巡考、巡学制度。严格审核教师任课资格、进行思想道德考核,完善评聘制度;逐步制订和完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日常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建立教育教学的督导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和年度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学生信息员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制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的暂行办法,依法依规处理。制定教材管理办法,严把各类教材选用政治关,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实行统一使用;二是加强各类哲社讲座论坛管理。学校特制定了《校内讲座、报告会和研讨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责任,归口审批、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大型活动“一会一报”制度。通过网上审批流程,时政类的由宣传部审批,学术类由科研处审批;院系学生组织的由学生工作部审批,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由校团委审批。凡涉及外籍师生的会同国际交流处审批,所有活动均报宣传部备案。严把场地、人员、内容等关键环节;三是加强校内期刊、网站和新媒体管理。校报、学刊制定编辑部职责与工作制度。落实网站、新媒体管理办法,所有校内媒体平台都有专人负责,适时采取技术防范手段,降低被攻击风险。四是建立社团管理办法和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师生社团管理。五是加强涉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渗透等。建立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校内外有关活动的审批和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