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综述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1.落实教学激励计划,夯实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顶层规划统筹,政策保障优先,经费投入优先。校党政会议每学期初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总体部署,每学期结束进行审核和检查,并定期就重大问题、阶段性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在政策、经费和人员方面予以全力保障。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通过人才引进充实、壮大教师队伍,2019年截止9月份引进教师50人,包括高层次人才1人(副高),专任教师15人,辅导员18人,其他岗位人员17人。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新进教师中,海归2人,硕士学位10人。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21人,其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占50%,副高以上高级职称111人。
2020年1月至今,引进教工23人,包括高层次人才2人(副高),专职专任教师13人,辅导员4人,其他岗位人员6人。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新进教师中,海归3人,硕士学位13人。为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维护教师培养制度,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主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决策意见,包括:讨论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等。
2.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事故处理机制
学校强化教学督导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并依托东海数字校园,初步建立教学质量开放性测量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改进系统,发挥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预警机制和功能,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从2017年起,学校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精神,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落实“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并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实现质量诊断的实时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的网络化、全覆盖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学校实行校党委书记、校长“双主体”责任制,成立质量保证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内部质量诊改工作。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实施。目前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正协调有序地实施和推进。
采用听课、教学巡查、学生评教、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制订有《上海东海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网络视频听课系统)提高“督导听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三位一体听课制度的执行率和可信度。2019-2020学年,学生网上评教课程共计502门,应评88350人次,实评78415人次,参评率达88.75%(因线上合班授课,评教率略低于上学年),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给任课老师反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万余条。从评教统计结果看,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6.21%(满分50分,45分以上,高于上学年)。学校于2020年3月1日成立了“东海直播巡视组”,其成员由来自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和“教学部门直播巡视小组”的近70名直播巡视员组成。2020年春季学期,巡视组完成4625场次的直播巡视,《教学工作提示(直播巡视简报)》出刊17期;任课教师累计提交教学周报2873次份;收集在线教学学生问卷共计12832份次。通过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数据,实现了我校疫情防控期间在线运行状态监管及评价的客观性、实时性和常态化,其中,学生对我校在线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一直处于高位。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挑战,我校积极响应市教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号召,快马加鞭地于2月3日成立校“在线教学筹备组”(网络组织),筹备组采用网络协作方式开展工作,筹备组成员包括校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小组、教务处、网络中心和学工部教学相关人员。我校疫情防控期间开设了在线课程共298门。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教务处和校信改小组共同完成了在线教学预案、“钉钉”教学实施方案和在线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网络中心完成了“钉钉”组织架构的搭建以及各角色操作手册的制订;学工部组织6301名学生入驻东海学院“钉钉”平台。为面对我校每周1031个在线课堂的直播教学,每一位教务员 “钉钉”不离线,做好与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的沟通,确保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学校一方面积极参与上海市教委组织的“强师工程”,学校内部也通过鼓励教师参加“青资”项目、“晨光计划”、青年教师说课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学校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率超过90%。
二、健全语言文字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
1.健全的语言文字管理体制
学校通过架设机构、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保障条件、开展活动,把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逐渐实现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纳入学校工作日常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及一系列富有成效工作措施的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学校2007年正式成立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校长亲任语委会主任,主管教学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任语委委员。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领导部署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通过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和各环节。
校语委下设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简称语委办),办公室挂靠教务处,由教务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各学院(职能部门)确立了主管领导为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设立了语言文字工作专管员,负责落实语委布置的各项工作。语委办负责学校日常语言文字工作的运行。学生层面,各班级推选普通话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为推普员,负责在学生中开展相关工作。
构建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工作队伍,形成了语委主管,各学院(职能部门)、处有人专管或兼管,各班级学生有推普员、教学有语言文字监督员的联动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学校、学院(职能部门)和班级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理顺工作管理线条,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将此项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印发的《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把语言文字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我校2019、202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均达标。
2.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一贯重视开展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二年来共组织各类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专题校园文化活动100多场次,不仅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在图书馆、教学楼走廊张贴了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标语。以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契机,在团委组织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社团,如诗社、学通社、文学社、辩论社等,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实践基地,发挥了宣传指导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等途径大力弘扬语言文化,教育学生尊重语言文字,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文化修养。推普周、啄木鸟、汉字听写大赛和经典诵读活动的普及,也已然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道风景线。通过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和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语言文字活动丰富多彩,各领风骚。这些活动对培育学生“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生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了东海语言文字活动品牌:书香校园。
3. 提升语测达标水平
普通话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普通话成绩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直接体现。校语委将培训测试工作列入工作例会专项讨论,稳定测试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队伍,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了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教务处专门指定一位处长和一位专管员负责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经过几年瞄准目标,狠抓落实各个环节,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模拟培训,有效整体提高了师生普通话测试的参测率和达标率。我校2019年普通话考试报名人数766人,参考737人,参考率96.21%。一级甲等0人,一级乙等0人,二级甲等272人,二级乙等380人,三级甲等81人,三级乙等4人,不入级0人。达标(二级乙等以上)652人,达标率88.47%。位居同类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榜首,是我校学生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的一个有效标志。
三、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应用型学科转型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涵。学校不忘办学初心:“让多一个孩子上大学;让多一个家庭得安宁;让多一个企业找到好员工”,始终秉承和践行“品质+能力”培养理念,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创立专业品牌。学校按照“加强重点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巩固基础专业、扶持新设专业”的思路,对专业设置进行大力调整和整合。2019年招生专业设置数量从35个调整压缩至21个,提升与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匹配度。并产生品牌效应:会计专业成为上海市“一流专业”,其《面向小微企业、聚焦“三会”能力,适应行业转型需求的财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荣获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报关专业在历届上海星光杯技能大赛均获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上获团体二、三等奖,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影视动画专业建成上海市“基于移动终端的影视创作产教研协同基地”。学校把教育扶贫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贵州盛华学院合作培养会计人才。
在课程教学上秉承和践行“品质+能力培养理念,打造“课证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课—证—赛”三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既独特而又互补的作用。我校着力改善实训条件善:截止到2020年8月31日,已入学校固定资产账的200元及以上家具和仪器设备达到了4214台件,共计1779.64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的为3642台件,价值1453.30万元。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我校在2019年度上海“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中获个人及团体奖项共52项,在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中“报关”获团体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