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社团管理探索

资讯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19-12-26

立足现状、创新机制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社团管理探索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了追求某种或多种目的而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它有着结构的松散性、创立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实践性、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是高校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一种组织活动形式。我校自创建学生社团以来总体呈现出起点低、基础薄弱的特点。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心也逐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从2019年开始,根据上级指示,我校对各社团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审查结果不合格的社团进行整改,同时针对学校现状进行了社团管理机制的改革。

一、社团发展状况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3月,我校共有18各注册登记社团,类型主要以学术科研活动类、文化活动类、志愿公益类、体育活动类为主。由于社团没有专业指导教师和完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发展不平衡,社团几乎处于在学生完全自我管理的状态下,部分社团负责人对于社团自身发展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社团骨干人员管理能力欠缺造成了社团较多问题,主要以下两点:

1、社团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校社团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特征。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弱点:(1没有完善管理制度(2)组织机构呈现松散性(3)社团骨干人员管理能力欠缺(4)活动执行能力和社员行动上呈现低效率。由于我校社团组织机构的基础是学生自发性、社员通过共同爱好,聚集到一起较松散型的组织,没有明确和规范地社团的规章制度和内容管理,各社团之间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例如舞蹈团、啦啦操内容丰富、影响力广、凝聚力强,而有些社团仅仅活跃一段时间,缺乏具有影响力活动,很快就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社团活动资料没有及时归档,资料流失较为严重,社团后备干部力量不足,队伍建设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团活动质量和社员的长远发展。

2.  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高校社团管理中,正常都要求各个社团必须配备一名以上的指导教师,但在我校除了三大扶持社团有专业指导教师以外,其他社团并没有真正的指导教师,从而使得社团的发展和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也成为制约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团指导教师一般都是由校团委老师或是专业老师进行义务指导,但是校团委老师自身工作比较繁忙,精力有限,难以胜任对各个负责社团进行全面指导,同时能够接受到专业老师指导和系统规范发展的社团并不多见,所以才会出现较多社团的管理和活动的开展比较无序的状况。

二、社团改革措施及成效

1.理清社团分类,明确发展方向

目前,社团根据其活动内容分为四类,分别学术科研活动类、文化活动类、志愿公益类、体育活动类,每个类别的社团都有清晰的定位,考核的重点也有所侧重。通过学期考核成绩划分出AB级社团,在AB社团里再细分出星级社团,促进社团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2.健全社团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1)推行社团管理办法

社团管理办法是社团管理最基本的保证,社团管理部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然后在社团管理部学生的带领下既能规范、稳定地发展,又方便于对其进行管理和指导,将我校社团的发展和社团的管理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充分筹划和决策权。

(2)构建“一社一师”指导制度

通过为社团配备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建立起完善的“一社一师”社团指导制度,同时结合各社团特色和发展需要,实现社团挂靠相关学院或部门,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健全现有社团指导教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定量核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工资绩效考核,逐步实现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性。

(3)社团激励机制

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团激励制度,按学年对表现优秀的社团、效果显著的社团活动、优秀的社团负责人、表现优异的社团管理部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给予“优秀社团”、“优秀社长”、“社团之星”、“优秀工作人员”等,并适当的进行奖励,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加强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将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社团发展情况和社团成员的心声,为他们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社团内部每月及时召开部门工作例会,积极传达上级指示和精神,不断通过学习加强思想建设。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加强社团管理,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促进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和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社团工作。

3.  加强社团骨干领导力和责任心的培养

定期培训社团负责人,是他们成为懂政策、懂方法、懂专长的管理者,更好的服务社团,通过加强社团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培养骨干后备力量以促进社团的长远发展。通过定期组织针对社团负责人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社团负责人对社团一些政策认知,达到更好服务社团的目的,通过社团骨干成员领导力和责任心的培养来吸引具有同类价值取向的同学们凝聚于社团组织中来,增强成员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团改革发展方向

1.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校团委在下一个阶段应努力抓好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作用。

在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团组织为主导、成立社团团支部,让团学骨干带动普通学生积极参加的校园理论学习格局对推动和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