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培训进行时:华东师范大学孙健副教授为学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7月2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孙健副教授为“四史”学习班学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孙健副教授提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一穷二白”“一大二弱”的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国、科技创新国、贸易国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他的提问“如何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如何不断创新中国道路?如何用中国道路来解释中国奇迹?”直接切入主题,调动了全体学员的学习兴趣。
讲座中,孙健副教授用高亢洪亮的声音,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分析我国五代领导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进程。他着重介绍了中国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继承性、创新性:一是不断增加的现代化因素;二是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因素;三是不断增加的中国文化因素。达到中国特色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四是不断增加的绿色生态因素;五是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的政治因素。
讲座持续了90分钟,全体学员认真听讲,并在会后纷纷发表学习感悟。
机关二支部书记,教务处副处长张居阳说:报告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五个阶段(奠基、开创、升级、加强、创新)的划分提升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具有其独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在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将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中国文化因素、绿色生态因素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的政治因素。孙教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的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警示我们共产党人要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将在未来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积极践行,锐意创新,把支部党建工作做好。
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马祥龙说: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拒绝任何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空想、臆想,不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不断克服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最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站稳脚跟,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秘密所在。
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钱蒙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艰辛的持续探索中,所找到的唯一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作为高校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培养好社会主义接班人。 (通讯员 刘会娟)